解锁京郊新玩法 年轻人带火飞拉达
解锁京郊新玩法 年轻人带火飞拉达
解锁京郊新玩法 年轻人带火飞拉达原标题:既能看风景又刺激(cìjī) 花二三百元可获得独特体验
解锁(jiěsuǒ)京郊新玩法 年轻人带火飞拉达
端午节(duānwǔjié)期间,游客来石门山体验飞拉达
说起户外运动,您想到的(de)可能是攀岩(pānyán)、漂流、滑翔伞……对时尚(shíshàng)的年轻人来说,这些可能不够新鲜(xīnxiān)了。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,现在在京郊一些旅游景区,飞拉达是高热度(rèdù)项目之一。飞拉达译自意大利语Via Ferrata,意为岩壁探险或铁道式攀登(pāndēng),也被称为(chēngwéi)“岩壁上的舞蹈”。穿上护具,在教练的指导下,走钢丝桥、吊桥,爬崖壁,还能看风景、拍照片,不少年轻人解锁了这看起来惊险又刺激的户外项目。
初级道(dào)出现“堵车”现象
2017年,全国第一家5A级景区内飞拉达(lādá)攀岩运动项目——神仙居飞拉达正式启动运营。该项目成为(chéngwéi)我国旅游(lǚyóu)业界对“体育+旅游”的(de)积极探索和重要举措。飞拉达的费用因地区、线路(xiànlù)难度和配套设施不同而有所差异,通常在200元至800元人民币之间,初级线路价格较低,大约两三百元。
位于北京怀柔的石门山景区,因开设了初级(chūjí)飞拉达等入门级(rùménjí)项目,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户外挑战地,也吸引了不少喜欢“尝鲜(chángxiān)”的亲子家庭。
今年端午假期(jiàqī)恰逢六一儿童节,石门山景区的飞(fēi)拉达初级道(dào)接待了多个青少年户外团体。由于体验人数较多,飞拉达行进中经常出现“堵车”现象。
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,石门山(shíménshān)飞拉达共设初级道、中级道和高级道三条线路,长度(chángdù)分别为100米、180米和350米。
初级道(dào)适合儿童和(hé)初次体验者(zhě),其中包括“步步惊心”和“日本桥”(点位名称)两个挑战环节。中级道面向(miànxiàng)青少年和成年群体,难度适中。高级道线路长、挑战大,适合有攀岩经验的人群,对体能要求较高。
为确保安全,景区规定参与者须(xū)年满6岁,身高1米以上、体重不超(bùchāo)100公斤,且无高血压、心脏病、癫痫等疾病或恐高等情况。
中途需要鼓起勇气继续(jìxù)玩
头盔、安全带、腕锁、“生命线”……穿戴好这些保护措施,北京青年报(běijīngqīngniánbào)记者也(yě)上场体验(tǐyàn)了一把石门山的初级线路,感受这项运动如何从小众探险走向户外休闲,见证(jiànzhèng)攀爬者的心情从紧张到释放,以及完成后的那股成就感。
在户外探险教练雨果的指导下,北青报记者戴上头盔、穿好安全(ānquán)装备——一种从大腿根部套(tào)起、勒紧腰部的“安全裤”,腰间连着两条绳索,各挂着一个(yígè)铁扣,称为腕锁。出发前,教练反复叮嘱(dīngzhǔ):腕锁要一前一后挂在沿山体布设的“生命线”上,不能同时解开。
从起点仰望,一排排U形铁架钉在峭壁上,犹如悬空(xuánkōng)的钢铁栈道。北青报记者小心踏出第一步,手握铁架、脚(jiǎo)踩铁环,身体紧贴岩壁,紧张与兴奋交织而来。起初切换腕锁略显手忙脚乱(shǒumángjiǎoluàn),尤其在通过锚点时需精准推拉才能(néng)顺利切换。攀爬一段后渐入佳境(jiànrùjiājìng),动作越发(yuèfā)利落。备用铁扣可挂在“生命线”上,这样就能空出双手,方便体验者喝水、拍照,安全感也提升不少。
石门山这(zhè)条初级线路有四五(sìwǔ)层楼高,对恐高者是个挑战,但只要选择来玩,大多数都(dōu)能顺利完成。途中(túzhōng)几个点位难度较高,比如“步步惊心(jīngxīn)”,属于单钢丝横移,腕锁无需频繁调整。北青报记者双手紧握钢丝,脚步小心翼翼,走到中段明显感觉摇晃加剧,多次鼓起勇气才继续前行。
吊桥段又是另一番体验。北青报记者(jìzhě)腕锁挂在桥中央钢丝上,双手扶铁绳、脚踩木板前进。桥长几十米,中段晃动(huàngdòng)感明显,每迈(měimài)一步都担心木板侧翻。教练适时提醒:“脚摆外八字会更稳。”
整个体验不到一小时,但强度不小。北青报记者穿的是(shì)软底跑鞋,在铁架(tiějià)上站久了感觉脚底发硌,教练建议穿硬底徒步鞋更舒适。抓钢架时手掌也略发红,稍作休息(xiūxī)就可缓解。
安全装备发挥了关键作用。北青报记者(jìzhě)攀爬中多次撞到岩石和铁架,头盔有效挡下所有磕碰(kēpèng)。另外,钥匙和手机等装在(zài)裤兜里容易掉落,最好提前放进背包。
总体来看,这条线路对体能要求(yāoqiú)不算太高,有运动(yùndòng)习惯的人完成起来并不费力;体力一般的人,应该量力而行。
有人不敢动 有人越来越(yuèláiyuè)胆大
由于初级道整体高度不高,飞拉达体验过程中并(bìng)不会带来强烈的心理压力。整个线路均由两条腕锁固定在“生命线”钢缆上,以保障安全。大多数体验者在攀爬时都能比较从容,只有在通过“步步惊心(jīngxīn)”和(hé)“日本桥”这两段时,才会略感紧张,步伐(bùfá)也因此放慢。
90后崔女士对此深有体会。五一假期前,她特意选择一个工作日(gōngzuòrì)从上海前往浙江一处景区体验飞拉达。“我故意避开节假日(jiéjiàrì),感觉人少一些,教练更能顾得上我们(wǒmen),第一次体验还是要(yào)多一份保障。”她说。
崔女士热爱徒步,这次是跟随徒步群一起参加飞拉达体验活动。她记得,刚刚站上几米高的岩壁回头望下去时,心里(xīnlǐ)还是“咯噔”了一下,有些发怵。“刚开始要调(yàodiào)两个铁扣时我有些慌,越慌越怕,后来操作熟了,发现始终(shǐzhōng)有一个扣子在钢丝上,安全感一下子就(jiù)上来了。”
她(tā)起初以为景区(jǐngqū)没有安排随行教练,后来在中段发现教练就(jiù)在队伍中间,心里一下就踏实了。随着操作渐渐熟练,崔女士的胆子(dǎnzi)也变大了不少。她一边攀爬,一边用手机为自己和同伴拍照(pāizhào);休息时则挂上腰锁,腾出双手喝水。她身边的一位刚退休的女士体力更好,动作利索,甚至能边攀爬边聊天,还主动帮她拍照。
由于是和团队一起出行,攀爬中难免出现“拥堵”情况。前方队伍(duìwǔ)稍慢时,后面的人(rén)便在岩壁一侧挂上腰锁短暂停留。崔女士说,大家配合得非常默契,即便前面的人走得慢些,也(yě)没有人催促或抱怨,整个队伍氛围十分友好(yǒuhǎo)。
攀爬途中,一位年轻女孩因恐高腿软发抖,整个人僵在原地不敢动弹。团队成员立即上(shàng)前(shàngqián)安慰她,有人讲解操作步骤,有人鼓励她慢慢来。在走钢丝(zǒugāngsī)桥时,为了减少桥面晃动,有几位(jǐwèi)队员特意站在桥上,用自己(zìjǐ)的体重压住桥身,让桥更稳一些。最终,这位女孩在团队协助下顺利完成全程。
“飞拉达看起来(kànqǐlái)惊险,其实安全措施很到位(dàowèi)。”雨果告诉北青报记者,在需要休息时,参与者可将腰部锁扣挂在钢缆上,不会滑落;即使在攀爬过程中因调整(tiáozhěng)腕锁不慎(bùshèn)踩空,也至少有另一条腕锁卡(kǎ)在固定锚点上,不至于坠落。“但如果人在半空中悬挂在锚点处,最好不要慌乱挣脱,需要等教练或工作人员来协助处理。”
完成项目很解压且有成就感(chéngjiùgǎn)
崔女士在第一次体验飞拉达后,拍下了自己在悬崖上的(de)“人生照片”。她觉得这是一项既炫酷又刺激的运动,能带来平时徒步看不到的视角;相比室内(shìnèi)攀岩,飞拉达还能在户外享受风景和(hé)阳光。
谈到飞拉达与攀岩的对比时,飞拉达体验团组织者莲娜和崔女士都认为飞拉达的入门门槛(ménkǎn)更低。崔女士曾体验过攀岩,她表示徒手攀岩对核心力量和四肢力量要求较高,缺乏运动基础(jīchǔ)的人很难坚持。飞拉达借助U形铁架和绳索,虽然(suīrán)同样消耗体力,但(dàn)整体更容易上手。
雨果介绍,近年来户外探险在国内日趋火热,越来越多的人——无论是团队团建,还是个人尝试;无论是高知(gāozhì)人群,还是中产群体,都开始接触这类运动。飞拉达正是其中热度(rèdù)最高(zuìgāo)的项目之一。
“很多人在完成飞(fēi)拉达项目落地时(shí),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释放感。”雨果说,攀爬时的专注感让人暂时忘记生活与(yǔ)工作的压力,当双脚重新落地时,紧绷的神经瞬间松弛,会感到格外轻松。
北青报记者在跟随雨果教练体验飞拉达的(de)过程中也有相似感受:站在U形铁架上,面前几乎是垂直的岩壁,岩缝中的小草与(yǔ)昆虫近在眼前(jìnzàiyǎnqián);回头望去,群山与地面尽收眼底,人仿佛成了峭壁上的小鸟,用与登山完全(wánquán)不同的视角(shìjiǎo)感受自然。落地解锁的那一刻,也带来了如释重负的踏实感。
近年来,飞(fēi)拉达在年轻群体中流行开来,成为(chéngwéi)一项融合运动体验(tǐyàn)与心理挑战(tiǎozhàn)的户外新风尚。五一假期,哈拉少年户外运动组织了一支二十余人的飞拉达体验团。在组织者莲娜看来,“安全性”是组织这项探险运动最优先考虑的因素。因此(yīncǐ),他们配备了五名老师和教练,负责装备检查、安全引导及心理支持等环节。
“我们通常按照每四五人配备一位教练或老师的(de)标准来(lái)安排。”莲娜介绍,这样一来,即使遇到突发状况,也能及时处理(jíshíchǔlǐ),同时又不干扰体验者自主完成线路。她强调,这样的设置是为了保障安全,也为参与者创造(chuàngzào)了一个既自由又安心的挑战空间。
早在2021年,莲娜所在团队就开始尝试(chángshì)将飞拉达引入青少年活动。“那时飞拉达还没这么(zhème)火,北京能(néng)体验的地方也不多,石门山是起步比较早的景区之一。”她(tā)回忆道。初期为了稳妥,陪护模式采用的是“一对一”或“一对二”,老师几乎是手把手带着完成整个线路(xiànlù)。随着线路熟悉(shúxī)、经验积累,参与者人数逐渐扩大,整个组织也更加成熟。
她提到,有(yǒu)的人第一次上阵时动作小心、节奏缓慢,第二次再来(zàilái)就主动提出要挑战更高难度的线路(xiànlù),比如(bǐrú)“日本桥”。“其实有些人并不是真的怕‘高’,而是对野外的不确定性感到不适,比如昆虫的突然出现。”
她记得,有参与者(cānyùzhě)在钢丝桥段因看见马蜂而停滞不前,最后在老师的陪同和安抚(ānfǔ)下顺利完成了全程。“这种心理波动在户外(hùwài)环境中很常见,关键是如何帮助他们缓一缓、稳一稳。”
莲娜认为,相较(xiāngjiào)于其他讲求速度(sùdù)和竞技性的户外运动(hùwàiyùndòng),飞拉达近两年受到青年人青睐,并在京郊流行开来,主要还是因为它带来了(le)独特的体验(tǐyàn)感。“这不是一项拼速度、拼胆量的运动,更强调遵循个人节奏,实现内心的突破。只要规范操作、量力而行,不论什么年龄,都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安全感。”莲娜说。
她也观察到,飞(fēi)拉达对参与者(cānyùzhě)心理的锻炼尤为明显:“在一次次挑战中,他们学会了判断什么是危险、什么是安全,会主动(zhǔdòng)去思考、去克服。这些体验,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量。”
石门山景区负责人胡女士表示,飞拉达等体验式项目(xiàngmù)的兴起,正是中国户外运动发展的缩影。从过去的观景游,到如今的露营、徒步,再到融合运动与挑战的攀岩、马拉松、飞拉达等,景区不断引入(yǐnrù)新项目,并通过趣味化改良,降低(jiàngdī)门槛,提升(tíshēng)大众参与度。
飞(fēi)拉达这项看起来很硬核的运动(yùndòng),现在(xiànzài)在京郊已经越来越常见了。不只是石门山,门头沟的千灵山、密云的云龙山、怀柔的天池峡谷,还有房山十渡,都开设了各具特色的飞拉达线路。
玩法也不(bù)只一种。飞拉达(lādá)还衍生出不少(bùshǎo)“进阶版”,比如洞穴飞拉达、城市飞拉达——在重庆,有全国首个城市飞拉达项目,参与者要沿着铁梯一路爬到(dào)几十层楼顶,站在城市上空看风景;千灵山的洞穴飞拉达则把滑索、天梯、速降全都安排上了,在潮湿闷热的洞穴里来一场冒险,吸引了不少爱挑战的年轻人(niánqīngrén)。
有网友(wǎngyǒu)在社交平台上推荐千灵山的洞穴飞拉达时写道(xiědào):“焦虑难过(nánguò)的时候就去玩吧。”另一位网友“游子林”的体验则更像是一场深度对话:“在无底洞和地球‘失联’的6小时里,我完成的不是(búshì)一次探洞挑战,而是一趟全身心的旅程。”
北青报记者亲身体验并在教练讲解后发现,只要合理佩戴安全(ānquán)装备、攀爬过程(guòchéng)合理操作,飞拉达运动的安全性(ānquánxìng)相对有保障。不过,游玩过程中仍有一些安全方面的细节需要注意:
1.攀登前要穿戴(chuāndài)好安全装备,小朋友的装备要由(yóu)成年人帮忙穿戴并检查;
2.安全装备穿戴不宜过松,确保腰带(yāodài)不会滑落到腿部;
3.佩戴安全头盔,防止头、脸等被突出的山石和U形架碰撞(pèngzhuàng);
4.若想双手腾空必须把腰间的休息锁扣住“生命线(shēngmìngxiàn)”;
5.攀爬时切忌(qièjì)两条腕锁同时打卡,确保至少有(yǒu)一条(yītiáo)腕锁扣在“生命线”上,扣好后要检查腕锁开口处是否扣紧,然后再调整另一条腕锁;
6.攀爬时建议(jiànyì)穿厚底徒步鞋;
7.攀爬时如遇到身体或心理不适要及时向随队教练或工作人员(gōngzuòrényuán)求助,如出现滑落后无法回到线路上(shàng),不要挣扎(zhēngzhá)惊慌,在原地等待专业人员救援;
8.手机、钥匙、水壶、眼镜等要妥善保管,避免掉落,最好放在背包中(zhōng)或有拉链的口袋里(lǐ)。
原标题:既能看风景又刺激(cìjī) 花二三百元可获得独特体验
解锁(jiěsuǒ)京郊新玩法 年轻人带火飞拉达
端午节(duānwǔjié)期间,游客来石门山体验飞拉达
说起户外运动,您想到的(de)可能是攀岩(pānyán)、漂流、滑翔伞……对时尚(shíshàng)的年轻人来说,这些可能不够新鲜(xīnxiān)了。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,现在在京郊一些旅游景区,飞拉达是高热度(rèdù)项目之一。飞拉达译自意大利语Via Ferrata,意为岩壁探险或铁道式攀登(pāndēng),也被称为(chēngwéi)“岩壁上的舞蹈”。穿上护具,在教练的指导下,走钢丝桥、吊桥,爬崖壁,还能看风景、拍照片,不少年轻人解锁了这看起来惊险又刺激的户外项目。
初级道(dào)出现“堵车”现象
2017年,全国第一家5A级景区内飞拉达(lādá)攀岩运动项目——神仙居飞拉达正式启动运营。该项目成为(chéngwéi)我国旅游(lǚyóu)业界对“体育+旅游”的(de)积极探索和重要举措。飞拉达的费用因地区、线路(xiànlù)难度和配套设施不同而有所差异,通常在200元至800元人民币之间,初级线路价格较低,大约两三百元。
位于北京怀柔的石门山景区,因开设了初级(chūjí)飞拉达等入门级(rùménjí)项目,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户外挑战地,也吸引了不少喜欢“尝鲜(chángxiān)”的亲子家庭。
今年端午假期(jiàqī)恰逢六一儿童节,石门山景区的飞(fēi)拉达初级道(dào)接待了多个青少年户外团体。由于体验人数较多,飞拉达行进中经常出现“堵车”现象。
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,石门山(shíménshān)飞拉达共设初级道、中级道和高级道三条线路,长度(chángdù)分别为100米、180米和350米。
初级道(dào)适合儿童和(hé)初次体验者(zhě),其中包括“步步惊心”和“日本桥”(点位名称)两个挑战环节。中级道面向(miànxiàng)青少年和成年群体,难度适中。高级道线路长、挑战大,适合有攀岩经验的人群,对体能要求较高。
为确保安全,景区规定参与者须(xū)年满6岁,身高1米以上、体重不超(bùchāo)100公斤,且无高血压、心脏病、癫痫等疾病或恐高等情况。
中途需要鼓起勇气继续(jìxù)玩
头盔、安全带、腕锁、“生命线”……穿戴好这些保护措施,北京青年报(běijīngqīngniánbào)记者也(yě)上场体验(tǐyàn)了一把石门山的初级线路,感受这项运动如何从小众探险走向户外休闲,见证(jiànzhèng)攀爬者的心情从紧张到释放,以及完成后的那股成就感。
在户外探险教练雨果的指导下,北青报记者戴上头盔、穿好安全(ānquán)装备——一种从大腿根部套(tào)起、勒紧腰部的“安全裤”,腰间连着两条绳索,各挂着一个(yígè)铁扣,称为腕锁。出发前,教练反复叮嘱(dīngzhǔ):腕锁要一前一后挂在沿山体布设的“生命线”上,不能同时解开。
从起点仰望,一排排U形铁架钉在峭壁上,犹如悬空(xuánkōng)的钢铁栈道。北青报记者小心踏出第一步,手握铁架、脚(jiǎo)踩铁环,身体紧贴岩壁,紧张与兴奋交织而来。起初切换腕锁略显手忙脚乱(shǒumángjiǎoluàn),尤其在通过锚点时需精准推拉才能(néng)顺利切换。攀爬一段后渐入佳境(jiànrùjiājìng),动作越发(yuèfā)利落。备用铁扣可挂在“生命线”上,这样就能空出双手,方便体验者喝水、拍照,安全感也提升不少。
石门山这(zhè)条初级线路有四五(sìwǔ)层楼高,对恐高者是个挑战,但只要选择来玩,大多数都(dōu)能顺利完成。途中(túzhōng)几个点位难度较高,比如“步步惊心(jīngxīn)”,属于单钢丝横移,腕锁无需频繁调整。北青报记者双手紧握钢丝,脚步小心翼翼,走到中段明显感觉摇晃加剧,多次鼓起勇气才继续前行。
吊桥段又是另一番体验。北青报记者(jìzhě)腕锁挂在桥中央钢丝上,双手扶铁绳、脚踩木板前进。桥长几十米,中段晃动(huàngdòng)感明显,每迈(měimài)一步都担心木板侧翻。教练适时提醒:“脚摆外八字会更稳。”
整个体验不到一小时,但强度不小。北青报记者穿的是(shì)软底跑鞋,在铁架(tiějià)上站久了感觉脚底发硌,教练建议穿硬底徒步鞋更舒适。抓钢架时手掌也略发红,稍作休息(xiūxī)就可缓解。
安全装备发挥了关键作用。北青报记者(jìzhě)攀爬中多次撞到岩石和铁架,头盔有效挡下所有磕碰(kēpèng)。另外,钥匙和手机等装在(zài)裤兜里容易掉落,最好提前放进背包。
总体来看,这条线路对体能要求(yāoqiú)不算太高,有运动(yùndòng)习惯的人完成起来并不费力;体力一般的人,应该量力而行。
有人不敢动 有人越来越(yuèláiyuè)胆大
由于初级道整体高度不高,飞拉达体验过程中并(bìng)不会带来强烈的心理压力。整个线路均由两条腕锁固定在“生命线”钢缆上,以保障安全。大多数体验者在攀爬时都能比较从容,只有在通过“步步惊心(jīngxīn)”和(hé)“日本桥”这两段时,才会略感紧张,步伐(bùfá)也因此放慢。
90后崔女士对此深有体会。五一假期前,她特意选择一个工作日(gōngzuòrì)从上海前往浙江一处景区体验飞拉达。“我故意避开节假日(jiéjiàrì),感觉人少一些,教练更能顾得上我们(wǒmen),第一次体验还是要(yào)多一份保障。”她说。
崔女士热爱徒步,这次是跟随徒步群一起参加飞拉达体验活动。她记得,刚刚站上几米高的岩壁回头望下去时,心里(xīnlǐ)还是“咯噔”了一下,有些发怵。“刚开始要调(yàodiào)两个铁扣时我有些慌,越慌越怕,后来操作熟了,发现始终(shǐzhōng)有一个扣子在钢丝上,安全感一下子就(jiù)上来了。”
她(tā)起初以为景区(jǐngqū)没有安排随行教练,后来在中段发现教练就(jiù)在队伍中间,心里一下就踏实了。随着操作渐渐熟练,崔女士的胆子(dǎnzi)也变大了不少。她一边攀爬,一边用手机为自己和同伴拍照(pāizhào);休息时则挂上腰锁,腾出双手喝水。她身边的一位刚退休的女士体力更好,动作利索,甚至能边攀爬边聊天,还主动帮她拍照。
由于是和团队一起出行,攀爬中难免出现“拥堵”情况。前方队伍(duìwǔ)稍慢时,后面的人(rén)便在岩壁一侧挂上腰锁短暂停留。崔女士说,大家配合得非常默契,即便前面的人走得慢些,也(yě)没有人催促或抱怨,整个队伍氛围十分友好(yǒuhǎo)。
攀爬途中,一位年轻女孩因恐高腿软发抖,整个人僵在原地不敢动弹。团队成员立即上(shàng)前(shàngqián)安慰她,有人讲解操作步骤,有人鼓励她慢慢来。在走钢丝(zǒugāngsī)桥时,为了减少桥面晃动,有几位(jǐwèi)队员特意站在桥上,用自己(zìjǐ)的体重压住桥身,让桥更稳一些。最终,这位女孩在团队协助下顺利完成全程。
“飞拉达看起来(kànqǐlái)惊险,其实安全措施很到位(dàowèi)。”雨果告诉北青报记者,在需要休息时,参与者可将腰部锁扣挂在钢缆上,不会滑落;即使在攀爬过程中因调整(tiáozhěng)腕锁不慎(bùshèn)踩空,也至少有另一条腕锁卡(kǎ)在固定锚点上,不至于坠落。“但如果人在半空中悬挂在锚点处,最好不要慌乱挣脱,需要等教练或工作人员来协助处理。”
完成项目很解压且有成就感(chéngjiùgǎn)
崔女士在第一次体验飞拉达后,拍下了自己在悬崖上的(de)“人生照片”。她觉得这是一项既炫酷又刺激的运动,能带来平时徒步看不到的视角;相比室内(shìnèi)攀岩,飞拉达还能在户外享受风景和(hé)阳光。
谈到飞拉达与攀岩的对比时,飞拉达体验团组织者莲娜和崔女士都认为飞拉达的入门门槛(ménkǎn)更低。崔女士曾体验过攀岩,她表示徒手攀岩对核心力量和四肢力量要求较高,缺乏运动基础(jīchǔ)的人很难坚持。飞拉达借助U形铁架和绳索,虽然(suīrán)同样消耗体力,但(dàn)整体更容易上手。
雨果介绍,近年来户外探险在国内日趋火热,越来越多的人——无论是团队团建,还是个人尝试;无论是高知(gāozhì)人群,还是中产群体,都开始接触这类运动。飞拉达正是其中热度(rèdù)最高(zuìgāo)的项目之一。
“很多人在完成飞(fēi)拉达项目落地时(shí),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释放感。”雨果说,攀爬时的专注感让人暂时忘记生活与(yǔ)工作的压力,当双脚重新落地时,紧绷的神经瞬间松弛,会感到格外轻松。
北青报记者在跟随雨果教练体验飞拉达的(de)过程中也有相似感受:站在U形铁架上,面前几乎是垂直的岩壁,岩缝中的小草与(yǔ)昆虫近在眼前(jìnzàiyǎnqián);回头望去,群山与地面尽收眼底,人仿佛成了峭壁上的小鸟,用与登山完全(wánquán)不同的视角(shìjiǎo)感受自然。落地解锁的那一刻,也带来了如释重负的踏实感。
近年来,飞(fēi)拉达在年轻群体中流行开来,成为(chéngwéi)一项融合运动体验(tǐyàn)与心理挑战(tiǎozhàn)的户外新风尚。五一假期,哈拉少年户外运动组织了一支二十余人的飞拉达体验团。在组织者莲娜看来,“安全性”是组织这项探险运动最优先考虑的因素。因此(yīncǐ),他们配备了五名老师和教练,负责装备检查、安全引导及心理支持等环节。
“我们通常按照每四五人配备一位教练或老师的(de)标准来(lái)安排。”莲娜介绍,这样一来,即使遇到突发状况,也能及时处理(jíshíchǔlǐ),同时又不干扰体验者自主完成线路。她强调,这样的设置是为了保障安全,也为参与者创造(chuàngzào)了一个既自由又安心的挑战空间。
早在2021年,莲娜所在团队就开始尝试(chángshì)将飞拉达引入青少年活动。“那时飞拉达还没这么(zhème)火,北京能(néng)体验的地方也不多,石门山是起步比较早的景区之一。”她(tā)回忆道。初期为了稳妥,陪护模式采用的是“一对一”或“一对二”,老师几乎是手把手带着完成整个线路(xiànlù)。随着线路熟悉(shúxī)、经验积累,参与者人数逐渐扩大,整个组织也更加成熟。
她提到,有(yǒu)的人第一次上阵时动作小心、节奏缓慢,第二次再来(zàilái)就主动提出要挑战更高难度的线路(xiànlù),比如(bǐrú)“日本桥”。“其实有些人并不是真的怕‘高’,而是对野外的不确定性感到不适,比如昆虫的突然出现。”
她记得,有参与者(cānyùzhě)在钢丝桥段因看见马蜂而停滞不前,最后在老师的陪同和安抚(ānfǔ)下顺利完成了全程。“这种心理波动在户外(hùwài)环境中很常见,关键是如何帮助他们缓一缓、稳一稳。”
莲娜认为,相较(xiāngjiào)于其他讲求速度(sùdù)和竞技性的户外运动(hùwàiyùndòng),飞拉达近两年受到青年人青睐,并在京郊流行开来,主要还是因为它带来了(le)独特的体验(tǐyàn)感。“这不是一项拼速度、拼胆量的运动,更强调遵循个人节奏,实现内心的突破。只要规范操作、量力而行,不论什么年龄,都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安全感。”莲娜说。
她也观察到,飞(fēi)拉达对参与者(cānyùzhě)心理的锻炼尤为明显:“在一次次挑战中,他们学会了判断什么是危险、什么是安全,会主动(zhǔdòng)去思考、去克服。这些体验,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量。”
石门山景区负责人胡女士表示,飞拉达等体验式项目(xiàngmù)的兴起,正是中国户外运动发展的缩影。从过去的观景游,到如今的露营、徒步,再到融合运动与挑战的攀岩、马拉松、飞拉达等,景区不断引入(yǐnrù)新项目,并通过趣味化改良,降低(jiàngdī)门槛,提升(tíshēng)大众参与度。
飞(fēi)拉达这项看起来很硬核的运动(yùndòng),现在(xiànzài)在京郊已经越来越常见了。不只是石门山,门头沟的千灵山、密云的云龙山、怀柔的天池峡谷,还有房山十渡,都开设了各具特色的飞拉达线路。
玩法也不(bù)只一种。飞拉达(lādá)还衍生出不少(bùshǎo)“进阶版”,比如洞穴飞拉达、城市飞拉达——在重庆,有全国首个城市飞拉达项目,参与者要沿着铁梯一路爬到(dào)几十层楼顶,站在城市上空看风景;千灵山的洞穴飞拉达则把滑索、天梯、速降全都安排上了,在潮湿闷热的洞穴里来一场冒险,吸引了不少爱挑战的年轻人(niánqīngrén)。
有网友(wǎngyǒu)在社交平台上推荐千灵山的洞穴飞拉达时写道(xiědào):“焦虑难过(nánguò)的时候就去玩吧。”另一位网友“游子林”的体验则更像是一场深度对话:“在无底洞和地球‘失联’的6小时里,我完成的不是(búshì)一次探洞挑战,而是一趟全身心的旅程。”
北青报记者亲身体验并在教练讲解后发现,只要合理佩戴安全(ānquán)装备、攀爬过程(guòchéng)合理操作,飞拉达运动的安全性(ānquánxìng)相对有保障。不过,游玩过程中仍有一些安全方面的细节需要注意:
1.攀登前要穿戴(chuāndài)好安全装备,小朋友的装备要由(yóu)成年人帮忙穿戴并检查;
2.安全装备穿戴不宜过松,确保腰带(yāodài)不会滑落到腿部;
3.佩戴安全头盔,防止头、脸等被突出的山石和U形架碰撞(pèngzhuàng);
4.若想双手腾空必须把腰间的休息锁扣住“生命线(shēngmìngxiàn)”;
5.攀爬时切忌(qièjì)两条腕锁同时打卡,确保至少有(yǒu)一条(yītiáo)腕锁扣在“生命线”上,扣好后要检查腕锁开口处是否扣紧,然后再调整另一条腕锁;
6.攀爬时建议(jiànyì)穿厚底徒步鞋;
7.攀爬时如遇到身体或心理不适要及时向随队教练或工作人员(gōngzuòrényuán)求助,如出现滑落后无法回到线路上(shàng),不要挣扎(zhēngzhá)惊慌,在原地等待专业人员救援;
8.手机、钥匙、水壶、眼镜等要妥善保管,避免掉落,最好放在背包中(zhōng)或有拉链的口袋里(lǐ)。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